花生,大豆,玉米,西红柿那一个是中国原生农作物,原生态农业种植有哪些?

花生,大豆,玉米,西红柿那1个是中国原生农作物



1、花生,大豆,玉米,西红柿那1个是中国原生农作物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中国古称菽,是1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说到大豆,1般都指其种子而言。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5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1颜色的大豆)、饲料豆(1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我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现在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

原生态农业种植有哪些?



2、原生态农业种植有哪些?

生态种植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种植是1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1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这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中文名生态种植外文名Ecological planting前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遵循规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运用技术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生态种植定义生态种植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1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近几年来在土地上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不但污染了土地和水源,使野生动植物也不断减少,而且还污染了农产品,同时造成1些农产品日益退化,质量下降,色香味越来越差。56十岁的人会记得,年轻时在庄稼地里多见蚯蚓,会记得无数的蚯蚓们在肥沃的土壤里生机勃勃地忙碌,会记得沃土养育着蚯蚓,蚯蚓也培育了沃土。但在庄稼地里是难见蚯蚓和其它小生灵们的踪迹了。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污染了沃土,蚯蚓们失去了繁衍生存的条件,我们的土壤正迅速板结和日渐贫瘠,庄稼疾病百出,艰难生长,瓜果蔬菜有残留毒害,人、禽、畜们每天都在“服毒解饥”;生产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过程中,空气、水源和土地又被不断地1次再1次的污染。人、禽、畜这些地球生物们的健康和繁衍,也像蚯蚓1样面临着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民要更新固有的种植观念,适应1种新的种植方式,即“生态种植”便应运而生。“生态种植”的具体做法是在田野里使用微生物技术和轮作制,即豆类、粮食、苜蓿(1种氯肥植物)、根茎植物不断轮种,以增加土地的氮肥和氯肥,使地下水保持清洁。待农作物收获之后,再把其根茎和麦秆捣碎,喷洒上益生菌原液后埋入地下,使地表下形成1层肥沃的天然腐蚀质,同时又能促使有机物的转化,保持水土不致流失。为了杜绝传染病的侵害,“生态种植”连人、畜的粪便不经微生物发酵都不予使用。生态种植实现方式以益生菌原液与传统农药、化肥制剂对比有本质性区别;无毒、无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是天然的微生物菌剂。益生菌原液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酸、碱、粘、沙、易涝、易旱等不良性质,保水透气;能活化土壤中磷、钾,固氮,有效消除土壤板结,释放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为农作物营造出良好的微生态生长环境;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的健壮度,促进农作物在各时期的生长发育、保花保果、提高结实率;能预防连种带来的影响、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能有效降解各种有害残留,减少种植户对化肥、消毒剂、杀虫剂的依赖;能显著改善农作物品质,增产增收;是农民朋友生产出安全、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的好帮手。

原生作物



3、原生作物

人有意识地驯化成的栽培作物。

夏季的农作物有哪些生长习性?



4、夏季的农作物有哪些生长习性?

1、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2、水稻性喜温凉,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3、玉米性喜暖湿,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4、大豆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5、棉花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

6、黄麻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扩展知识:

1、小麦种植时间以10月5日到13日为好,选择土层深厚地块,种子要进行拌种处理防治病虫害,播种以条播为主,冬前浇水、冬后追肥,拔节前要化学除草,小麦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越来越差,可在开花期及时进行叶面施肥,主要喷施“巴内达碧卡叶面肥”为主,提高小麦灌浆度。

2、小麦需肥特性

1、氮是细胞原生质、叶绿素等的组成成分,充足的氮素可以促进根、茎、叶的生长,增加叶面积和有机物的积累。在幼穗雌雄蕊分化时施氮,可以减少不孕小花而增加粒数。

2、磷是细胞核的重要成分,并参与细胞的合成反应和糖、氮的正常代谢。小麦对磷反应敏感,缺磷会抑制根系发育,分蘖减少,叶色暗绿发紫,成熟延迟,最后使粒重下降,品质不良。

3、钾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对氮和磷的吸收,提高体内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使茎秆坚韧抗倒。保证钾肥供应,还能提高叶水势、叶片持水力,显著地增强抗旱作用。

瓦维洛夫作物起源学说的要点有哪些?



5、瓦维洛夫作物起源学说的要点有哪些?

俄国(苏联)遗传学家瓦维洛夫(n.***.vav***lov,1887—1943)不仅是研究作物起源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植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在20世纪20—30年代,他组织了若干次遍及4大洲的考察活动,对各地的农作系统、作物的利用情况、民族植物学甚至环境情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收集了多种作物的种质资源15万份,包括1部分野生近缘种,对它们进行了表型多样性研究。最后,瓦维洛夫提出了1整套关于作物起源的理论。图0-1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1.中国2.印度2a.印度—马来亚3.中亚4.近东5.地中海地区6.埃塞俄比亚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8.南美(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8a.智利8b.巴西和巴拉圭(来自Harlan,1971)。在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中,最重要的学说是作物起源中心理论。在他于1926年撰写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文中,提出研究变异类型就可以确定作物的起源中心,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的地区就是该作物的起源地。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瓦维洛夫对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正,又提出确定作物起源中心,不仅要根据该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该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并且还要参考考古学、人文学等资料。瓦维洛夫经过多年增订,于1935年分析了600多个物种(包括1部分野生近缘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发表了《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Мировые очаги(центры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важнейших культурных растений]。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主要作物有8个起源中心,外加3个亚中心(图0-1)。这些中心在地理上往往被沙漠或高山所隔离。它们被称为“原生起源中心(primary centers of origin)”。作物野生近缘种和显性基因常常存在于这类中心之内。瓦维洛夫又发现在远离这类原生起源中心的地方,有时也会产生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那里还可能产生1些变异是在其原生起源中心没有的。瓦维洛夫把这样的地区称为“次生起源中心(secondary centers of origin)”。在次生起源中心内常有许多隐性基因。瓦维洛夫认为,次生起源中心的遗传多样性是由于作物自其原生起源中心引到这里后,在长期地理隔离的条件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瓦维洛夫把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和环绕地中海地区划作地中海中心;把非洲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作为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1;把中亚作为独立于前亚(近东)之外的另1个起源中心;中美和南美各自是1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再加上中国和印度(印度—马来亚)两个中心,就是瓦维洛夫主张的世界8大主要作物起源中心。“变异的同源系列法则”(the Law of Homologous Series in Variation)也是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在同1个地理区域,在不同的作物中可以发现相似的变异。也就是说,在某1地区,如果在1种作物中发现存在某1特定性状或表型,那么也就可以在该地区的另1种作物中发现同1种性状或表型。Hawkes(1983)认为这种现象应更准确地描述为“类似(analogous)系列法则”,因为可能不同的基因位点与此有关。Kupzov(1959)则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在不同种中可能在同1位点发生了相似的突变,或是不同的适应性基因体系经过进化产生了相似的表型。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该理论。此外,瓦维洛夫还提出了“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原生作物”是指那些很早就进行了栽培的古老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大豆、亚麻和棉花等;“次生作物”指那些开始是田间的杂草,然后较晚才慢慢被拿来栽培的作物,如黑麦、燕麦、番茄等。瓦维洛夫对于地方品种的意义、外国和外地材料的意义、引种的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论断。瓦维洛夫的“作物8大起源中心”提出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对该理论又进行了修订。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最有影响的是瓦维洛夫的学生茹科夫斯基(Zhukovsky),他在1975年提出了“栽培植物基因大中心(megacenter)理论”,认为有12个大中心,这些大中心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仅仅不包括巴西、阿根廷南部,加拿大、西伯利亚北部和1些地处边缘的国家。茹科夫斯基还提出了与栽培种在遗传上相近的野生种的小中心(microcenter)概念。他指出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分布上有差别,野生种的分布很窄,而栽培种分布广泛且变异丰富。他还提出了“原生基因大中心”的概念,认为瓦维洛夫的原生起源中心地区狭窄,而把栽培种传播到的地区称为“次生基因大中心”。

水溶性中微肥中的硼元素对作物有哪些作用



6、水溶性中微肥中的硼元素对作物有哪些作用

硼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伸长和组织分化 生长素(吲哚乙酸)和硼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在根系中硼抑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在吲哚乙酸的刺激作用下,根伸长正常。绿色植物中吲哚乙酸只有在维管束植物中形成,它参与木质部导管的分化。因此1般对硼的需求也仅限于维管束植物。却硼植物木质部分消弱。茎形成层细胞分裂加强,形成层细胞增生。 2.酶代谢和木质形成 酚类化合物积累抑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硼能与酚类化合物络合,克服酚类化合物对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在木质素形成和木质部导管分化过程中,硼对羟基化酶酚类化合物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 3.碳水化合物运输和蛋白质代谢 硼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有两方面作用:细胞壁物质的形成和糖运输。硼能促进葡萄糖-1-磷酸的循环和糖的转化。硼与钙共同起“细胞间胶合物”的作用。硼影响RNA,尤其是尿嘧啶的合成。 缺硼植物新叶蛋白质含量低,这仅限于细胞质,而叶绿体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因此缺硼植物失绿并不普遍。硼能加强作物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当作物硼素不足时,就会造成叶片内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大量积累,不能运送到种子和其他部位,从而影响作物产量。 4.根生长发育 硼能促进豆科作物根中维管束的正常发育,促使根瘤菌得到碳水化合物的充足供应,从而增强了豆科作物的固氮能力,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增加麻类作物的纤维含量,并改善它的品质。 硼能在作物体内与6-磷酸葡萄糖酸形成络合物,使4-磷酸赤糖酸不能形成(是酸类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原料),而作物缺硼时,有机酸在根中积累,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和伸长受到抑制,发生木栓化,引起根部坏死。硼素能使作物的根尖和茎生长点等分生组织正常生长。 硼与醇类、糖类以及其他化合物能形成过氧化物,从而改善作物根部氧气的供应。特别是在缺氧的情况下,施用硼肥可以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所以,块根、块茎作物如甜菜、土豆、萝卜等,施用翠姆硼肥效果较好。 5.作物抗逆性 硼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抗病能力。硼在作物体内有控制水分在作用,能提高向日葵、荞麦等作物原生质的粘滞性,增强胶体结合水的能力。施用硼能促进维生素C的形成,维生素C的增加可以增加作物的抗逆性,推荐伯示麦硼肥。 供给作物的硼素不足,抗逆性和抗病性能力减弱,会使作物产生1定生理病害,如甜菜的“心腐病”、花椰菜、萝卜的“褐腐病”、土豆的“疮痂病”、芹菜的“茎杆开裂”、“折茎病”、萝卜的空心、白菜、菠菜生长不良、甘薯的“褐斑病”、亚麻的“立枯病”、向日葵的“白腐病”和“灰霉病”菜豆的“炭斑病”等。施用硼可以使这些作物的这些病害发生率大大降低。 6.作物早熟改质 硼能促进作物早熟。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在硼的影响下,冬小麦通过春花时间会缩短8天。棉花施用硼,霜前花增加,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有提高。玉米、水稻施用硼使各主要生育期提前,种子提早5天左右成熟。硼的这种促进早熟作用,特别令人注目,对山地寒冷地带以及两熟。3熟制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有1定的积极意义。 油菜施硼可以降低蛋白质提高脂肪含量。黄瓜、番茄施硼可以提高维生素C含量。苹果、柑橘施硼可以提高糖的含量,降低含酸量。在杂交制种中施用硼肥,可以使父、母本植株的生殖器官成熟期趋于1致,促使制种产量的大幅度增加; 同时还能提高远缘杂交的结实率。 7.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 硼的间接作用可能与花蜜中糖含量提高以及其组成的变化有关,使虫媒植物的花对昆虫更有吸引力。硼的直接作用与花药的花粉产生能力以及花粉粒生活力有密切关系。硼能刺激花粉萌发,特别是花粉管伸长。硼能促进作物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有利于开花结实。施用硼肥得当,可以加速花器官的发育,增加花粉数量,促进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油菜缺硼而引起的‘花而不实’的原因,结果证明,缺硼且能正常开花,但不能正常结实的油菜雌雄配子体发育完善,子房结构也完整,但由于缺硼柱头失去了附着花粉的能力,花药壁被破坏而失去弹散能力,花粉粘结成块而发育率低、因此造成油菜只能开花而不能结实。这1结果有力的证明了硼对生殖器官生长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油菜出现“花而不实”症状外,麦类的“不捻症”、棉花的“蕾而不花”、花生的“果而不仁”及果树的落花落果等,也都是由于缺硼所致。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