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的种植技术?大棚秋茄子种植技术,如何做好田间管理

茄子的种植技术?

1、茄子的种植技术?

茹子嫁接技术是采用野生茄种植物作为茄子嫁接的砧木,将茄苗嫁接在砧木上的一项技术。  嫁接后的茄子可生长到

1、5-2m,采摘期长达200多d,在北方高寒地区,冬季可以吃到当地生产的茄子,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产量方面,平均每株可采收茄子30多个,最多每株可采收茄子40-50个,单产可达100-150t/hm'。在商品性方面,嫁接茄子大,一般单果重400g左右,大的可达800-1000g,而且品质好,甜度增加。茄子嫁接技术可提高经济效益6万元/hm'左右,在北方高寒地区,还解决了同年生产,同年供应的问题。最重要一关是嫁接茄子抗病性强。普通茄子黄萎病,立枯病,青枯病,根结丝线虫病等土壤传播病害十分严重,危害很大,一般死秧50%-70%,严重的甚至绝收,嫁接茄子从根本上防止这些土壤传播病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茄子农药的残留量。  以下是嫁接茄子的主要栽培技术。  一、茄子嫁接的砧木与接穗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砧木主要有CRP、托鲁巴姆等。CRP是野生茄科种植物,茎叶上刺较多,该砧木高抗黄萎病,生产中应用较普遍。托鲁巴姆来源于日本,对4种土壤传播病害高抗或兔疫,是较理想的砧木材料。各种接穗与砧木亲和力差异不大,要根据各地食用习惯,商品性及栽培季节选择接穗。  二、育苗与分苗  常规育苗:托鲁巴姆比CRP难发芽,但有三种摧芽方法。  直播:将种子浸泡48h,苗床消毒后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后覆膜。昼夜温差达l0℃时,10-15d出苗。  温箱变温处理:将种子浸泡48h,装入布袋,放人恒温箱中,调节温度,30℃时8h,20℃时16h,反复变温处理,每天用清水投一次种子,8d 即可出芽。  激素处理:用每kg水加100-200mg浓度的赤霉素浸泡24h后,再用清水浸泡24h,放置温箱中或炕头上进行变温处理摧芽,一般4-5d可出芽。  播种: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透苗床上,然后将摧好芽的砧木种子均匀播在苗床上,盖上地膜,3-5d砧木苗出齐后揭去地膜。  接穗育苗:接穗的苗床上、种子等都要消毒,以免接穗带有病菌,达不到嫁接目的。种子可用55℃温水浸泡l5min,50%多菌灵浸泡2h,或用0.3%高猛酸钾浸泡30m;n,土壤消毒可用磺腐殖酸100g加绿享一号5g,加水30kg,制溶液,把苗床浇透。  分苗:当砧木和接穗真叶长到2~3片叶时分苗,砧木移入营养钵内,接穗移入苗床内,接穗育苗应比砧木育苗晚20d。  三、嫁接技术  当砧木长到6~8片真叶时,接穗长到5~7片真叶时,茎粗3~5mm,木质化时力最佳嫁接时期。  劈接法:在砧木高4bm处平切掉上部,保留2~3片真叶,不能过高或过矮,否则影响成活。  接穗苗在半木质化处即苗茎黑紫色与绿色明显相间处去掉下端,保留2~3片真叶,削成楔形大小与砧木切口相当,插入砧木切口中,对齐后用嫁接夹子固定。  贴接法:将砧木和接穗削成30°倾斜角贴合在一起,其它和劈接法相同。  四、嫁接苗的管理  茄子嫁接苗成活率的高低与嫁接后的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把嫁接好的苗浇透水,不能用喷淋,以防伤口感染。扣上小拱棚,嫁接苗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白天25-26℃,夜晚20-22℃,湿度95%以上,嫁接后前3-4d全部遮光,以后中午遮光,早晚放进光,随着伤口愈合,逐渐撤掉覆盖物,成活后转人常规管理。  茬口安排:露地栽培,在北方地区,1月中下旬或2月上中旬育苗,4月中下旬或5月上中旬定植。保护地栽培,秋冬茬,6月份育苗,9月中旬定植。冬春茬,9月上旬育苗,12月中旬定植。  定植:施农家肥75t/hm' 以上,起垄栽培。露地垄宽50cm,高l5cm,保护地垄宽60cm,垄高20cm。露地密度为

4、5万株/hm' 左右,保护地栽3-

3、8万株/hm'。  五、田间管理  中耕,培土:定植浇过苗水后及时中耕,定植l0d左右浇第二水,深锄5-7cm,进行培土,不能把接口埋住,然后蹲苗。整枝搭架:生长朔间及时摘除侧枝,采取双干整枝,当嫁接茄子长到lm高时需搭架,也可用绳子吊架,在离畦两侧插两排80cm高架,控制茄子向两侧倾斜,以免造成通风,光照不良,作业不便。  激素处理:用番茄丰产剂2号植物生长调节剂50-70倍液对花蕾点蘸,防止落花落果。  温度管理:大棚茄子进行四段变温管理,晴天上午25-30℃,下午20~28℃,前半夜13-20℃,后半夜10-13℃。阴天白天不超过20℃,夜间10-13℃,天气寒冷时,适当补温。  水肥管理:蹲苗后,当露地茄子长到核桃大小时,保护地茄子鸡蛋大小时,结束蹲苗,因嫁接茄子长势茂盛,水肥一定要跟上。保护地越冬栽培浇水量不易多,但又不能便土壤缺水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80%,春季到来后,再逐渐增加浇水量。

大棚秋茄子种植技术,如何做好田间管理

2、大棚秋茄子种植技术,如何做好田间管理

茹子嫁接技术是采用野生茄种植物作为茄子嫁接的砧木,将茄苗嫁接在砧木上的一项技术。

嫁接后的茄子可生长到

1、5-2m,采摘期长达200多d,在北方高寒地区,冬季可以吃到当地生产的茄子,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产量方面,平均每株可采收茄子30多个,最多每株可采收茄子40-50个,单产可达100-150t/hm'。在商品性方面,嫁接茄子大,一般单果重400g左右,大的可达800-1000g,而且品质好,甜度增加。茄子嫁接技术可提高经济效益6万元/hm'左右,在北方高寒地区,还解决了同年生产,同年供应的问题。最重要一关是嫁接茄子抗病性强。普通茄子黄萎病,立枯病,青枯病,根结丝线虫病等土壤传播病害十分严重,危害很大,一般死秧50%-70%,严重的甚至绝收,嫁接茄子从根本上防止这些土壤传播病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茄子农药的残留量。

以下是嫁接茄子的主要栽培技术。

一、茄子嫁接的砧木与接穗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砧木主要有CRP、托鲁巴姆等。CRP是野生茄科种植物,茎叶上刺较多,该砧木高抗黄萎病,生产中应用较普遍。托鲁巴姆来源于日本,对4种土壤传播病害高抗或兔疫,是较理想的砧木材料。各种接穗与砧木亲和力差异不大,要根据各地食用习惯,商品性及栽培季节选择接穗。

二、育苗与分苗

常规育苗:托鲁巴姆比CRP难发芽,但有三种摧芽方法。

直播:将种子浸泡48h,苗床消毒后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后覆膜。昼夜温差达l0℃时,10-15d出苗。

温箱变温处理:将种子浸泡48h,装入布袋,放人恒温箱中,调节温度,30℃时8h,20℃时16h,反复变温处理,每天用清水投一次种子,8d 即可出芽。

激素处理:用每kg水加100-200mg浓度的赤霉素浸泡24h后,再用清水浸泡24h,放置温箱中或炕头上进行变温处理摧芽,一般4-5d可出芽。

播种: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透苗床上,然后将摧好芽的砧木种子均匀播在苗床上,盖上地膜,3-5d砧木苗出齐后揭去地膜。

接穗育苗:接穗的苗床上、种子等都要消毒,以免接穗带有病菌,达不到嫁接目的。种子可用55℃温水浸泡l5min,50%多菌灵浸泡2h,或用0.3%高猛酸钾浸泡30m;n,土壤消毒可用磺腐殖酸100g加绿享一号5g,加水30kg,制溶液,把苗床浇透。

分苗:当砧木和接穗真叶长到2~3片叶时分苗,砧木移入营养钵内,接穗移入苗床内,接穗育苗应比砧木育苗晚20d。

三、嫁接技术

当砧木长到6~8片真叶时,接穗长到5~7片真叶时,茎粗3~5mm,木质化时力最佳嫁接时期。

劈接法:在砧木高4bm处平切掉上部,保留2~3片真叶,不能过高或过矮,否则影响成活。

接穗苗在半木质化处即苗茎黑紫色与绿色明显相间处去掉下端,保留2~3片真叶,削成楔形大小与砧木切口相当,插入砧木切口中,对齐后用嫁接夹子固定。

贴接法:将砧木和接穗削成30°倾斜角贴合在一起,其它和劈接法相同。

四、嫁接苗的管理

茄子嫁接苗成活率的高低与嫁接后的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把嫁接好的苗浇透水,不能用喷淋,以防伤口感染。扣上小拱棚,嫁接苗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白天25-26℃,夜晚20-22℃,湿度95%以上,嫁接后前3-4d全部遮光,以后中午遮光,早晚放进光,随着伤口愈合,逐渐撤掉覆盖物,成活后转人常规管理。

茬口安排:露地栽培,在北方地区,1月中下旬或2月上中旬育苗,4月中下旬或5月上中旬定植。保护地栽培,秋冬茬,6月份育苗,9月中旬定植。冬春茬,9月上旬育苗,12月中旬定植。

定植:施农家肥75t/hm' 以上,起垄栽培。露地垄宽50cm,高l5cm,保护地垄宽60cm,垄高20cm。露地密度为

4、5万株/hm' 左右,保护地栽3-

3、8万株/hm'。

五、田间管理

中耕,培土:定植浇过苗水后及时中耕,定植l0d左右浇第二水,深锄5-7cm,进行培土,不能把接口埋住,然后蹲苗。整枝搭架:生长朔间及时摘除侧枝,采取双干整枝,当嫁接茄子长到lm高时需搭架,也可用绳子吊架,在离畦两侧插两排80cm高架,控制茄子向两侧倾斜,以免造成通风,光照不良,作业不便。

激素处理:用番茄丰产剂2号植物生长调节剂50-70倍液对花蕾点蘸,防止落花落果。

温度管理:大棚茄子进行四段变温管理,晴天上午25-30℃,下午20~28℃,前半夜13-20℃,后半夜10-13℃。阴天白天不超过20℃,夜间10-13℃,天气寒冷时,适当补温。

水肥管理:蹲苗后,当露地茄子长到核桃大小时,保护地茄子鸡蛋大小时,结束蹲苗,因嫁接茄子长势茂盛,水肥一定要跟上。保护地越冬栽培浇水量不易多,但又不能便土壤缺水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80%,春季到来后,再逐渐增加浇水量。

茄子种植技术掐尖打叉?

3、茄子种植技术掐尖打叉?

视植株结果情况剪去徒长枝和过长枝条,不留空枝,集中营养以保持茄子能够连续结果,以提高产量。下面是不同栽培季节棚室茄子整枝打杈的方法。

1、越冬茬茄子一般双干整枝,门茄采收后,将下部老叶摘除,待对茄形成后剪去上部两个向外的侧枝,形成双杆枝。开春后像黄瓜一样,要栓绳、吊蔓,使植株茎叶在温室空间均匀摆布,保证植株的旺盛生长。嫁接茄子生长势强,要及时去掉接口下砧木孳生出的侧枝。一般株高可长到

1、7~2米,每株可结茄子9~15个。

2、冬春茬大棚茄子冬春茬大棚茄子一般采取双干整枝,用绳吊枝。及时清理下部老叶、黄叶,以改善株行间通透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加速结果,促使早熟。

3、春茬大棚茄子春茬大棚茄子采用双干整枝方法,高密度栽植的一般留果5个及时打尖,以获得早期高效益。正常密度的要吊绳绕蔓,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打掉门茄以下侧枝的叶片和分枝,以集中养分供应果实生长,促进早熟。分枝不宜过多,否则易造成枝叶郁闭,发生徒长、落花落果、着色不良、病害严重等现象。

4、秋延后大棚茄子整枝密植栽培的(每亩2200株左右)可在对茄瞪眼后,其上部留2~4片叶打顶,每株只接3个茄子,果实个大、均匀。正常密密度栽植的应双干整枝,搭架可防倒伏。

茄子种植技术

4、茄子种植技术

茄子种植技术

5、茄子种植技术

茄子的种植   茄子喜温作物,较耐高温,结果的适宜温度为25~30℃。对光周期长短的反应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宜,从春到秋都能开花、结实。以露地栽培为主,长江流域多于冬季至早春在苗床播种育苗,北方各省于早春利用温床或阳畦播种育苗。由于茄子的结果期长,除要有充足的基肥外,还要求多次追肥(氮肥为主,适当增施磷肥、钾肥)。主要的虫害有地老虎、28星瓢虫和红蜘蛛,主要的病害有猝倒病等。

1、品种:选择耐低温、弱光、早熟的品种。如:黑玉、沈茄一号、齐杂茄二号、绿圆茄、黑圆茄二号、永丰黑杂茄等。

2、床土的准备:用无污染的大田土壤6份、腐熟优质鸡粪或猪粪2份、腐熟的马粪或稻糠2份,混匀后过筛备用。

3、浸种、催芽:用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经反复冲洗后,放入55℃水中浸种15分钟,而后在20℃水中浸泡24小时。催芽前用细砂搓掉种皮上的粘液,然后包在湿布里,放在25-30℃处催芽,一般需5-6天出芽。

4、播种:在温室内用育苗盘或木箱铺好10厘米床土,拍平浇透水。然后将种子均匀播到床面上。每平方米播种量35-40克。

5、分苗:以8-10厘米的株行距移栽幼苗,分苗后浇透水。前期提高昼温至25-30℃,夜温15-18℃。缓苗后降低温度,白天25℃,夜间15℃,最低不能低于10℃。茄子苗龄多在80天以上,由于苗龄长,后期易脱肥,可采用0.3%磷酸二铵根外追肥。

6、定植

(1)定植前的准备

闷棚消毒:每立方米温室或棚室,用硫磺粉4克,加80%敌敌畏0.1克和锯沫8克,混匀后点燃,密封温室或大棚24小时,然后开口放大风。

整地施肥: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粪土混匀耙平,并按55厘米行距开10-15厘米深的定植沟。亩施磷酸二铵20千克,硫酸钾30千克,施肥后覆土5厘米(要躲开滴水线)。

(2)定植:以25-30厘米株距摆苗(注意避免苗坨破碎引起的缓苗慢),随后在沟内浇足定植水,渗后培土成垄。第二天覆膜,用

1、0-

1、2米宽地膜,一次扣两垄,拉成与垄同长,然后用刀片在每个植株位置划成纵口,将苗从口中引出,最后拉紧地膜,用土压严,封好定植口。

(3) 定植后管理

水肥:定植后3-4天浇一次缓苗水,缓苗后开始蹲苗,到门茄瞪眼时(13天左右)开始暗沟灌水,地温达到18℃后,明暗沟均可灌水,但要注意放风排湿。门茄瞪眼时,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每隔20天追一次。也可用大民"绿兴"或"云大120"根外追肥。

整枝打叶:采用双干整枝。门茄形成后,剪去两个向外的侧枝,只留两个向上的双干。一般到第7个果摘心,以促进果实早熟。门茄瞪眼时打掉基部3片叶,以后随着植株生长,逐渐打掉底层叶,利于群体通风透光。

7、采收:以萼片与果实连接处无白色环带时采收,早熟品种开花20-25天后就可采收。 育苗技术   茄子幼苗牛长较缓慢,特别是在温度不足条件下,苗龄不足,难以培育出早熟的大苗,其苗龄一般需85-90天。

为了防止苗期猝倒病厦立枯病,除注意维持适宜的夜间土温外,也可用“五代台剂”(即五氯硝基苯及代森锌等量混合)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消毒土8-9g.与床土拌均,用药后应适当增加灌水量,防止药害,床土应肥沃,不易过干。

1、播种 茄果类的育苗基本相同,育苗的方式都是采用温室、温床或阳畦育苗。但茄子催芽比较困难,对温度的要求较高,播种前用55-60℃的温水烫种,边倒边搅拌,温度下降到20℃左右时停止搅动,浸泡一昼夜捞出,搓掉种子上的粘液,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放在25-30℃的地方催芽,催芽期间应维持85%的环境湿度,有30%-50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播种时,苗床先用温水洒透,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到床内,覆细土0.8- 1cm厚。播后立即扣上拱棚,夜晚加盖草苫保温,出苗前白天床温保持在26-28℃,夜晚20℃左右,约4-5天即可出苗50%-60%,出苗后及时降温,白天25℃左右,夜晚15-17℃,阴天可稍低些。

2、分苗 当幼苗有2~3片真叶时,可以分苗。分苗主要是分到阳畦或塑料拱棚中。床土要肥沃,尤其要保持一定量的速效性氮肥。另外,分苗单株要保留一定数量的营养面积,以10cm×10cm为宜。分苗后要立即覆盖塑料拱棚,夜晚必须加盖草苫封严,并保持一定的高温(达20-25℃)。缓苗后,开始通风降温,白天25℃,夜晚15℃,特别要注意防止晴天中午高温“烧苗”。如果苗床肥力不足,要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苗床板结可用小齿耙松土,定植前10天通风炼苗,但也要防止冻害,壮苗标准以苗高16-23cm,叶片5~7叶,茎粗0.5-0。7cm为宜。 病害及防治  

1、茄子黄萎病

发病特征:

茄子黄萎病,定植后不久即会发病,遇低温定植,发病早且重,但以坐果后发病面积最大,病情最重。发病初期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及叶脉间发黄,后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边叶,引起叶片歪曲。早期发病茄株呈萎蔫状,早晚或雨后可恢复,后叶片变为褐色,全株萎蔫,叶片脱光,整株死亡。严重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该病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发病时: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发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发病规律:

茄子的黄萎病是真菌浸染引起。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病菌通过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土壤和茄科杂草,借风、雨,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第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进行重复浸染。发病最适温度为19℃~24℃,菌丝、菌核在6℃时10分钟后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侵入;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本当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与非茄科或瓜类作物轮作3~4年;

(2) 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品种;施足腐熟有机肥;

(3) 及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并在根际土壤中灌注药液消毒杀菌。

(4)种子消毒处理,种子先用冷水预浸3~4小时,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阴干备用。

(5)药剂防治方法,定植时施药:茄苗定植时用1菌根消1000倍液浸苗根部,定植后并用此药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毫升。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500毫升每10~15天一次,连灌2~3次。

2、茄子细菌性叶斑病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多从叶缘开始,从叶缘向内沿叶脉扩展,病斑形状不规则,有的外观似闪电状或近似河流的分支,淡褐色至褐色。患部病征不明显,露水干前,手摸斑面有质粘感。

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溅射而传播,从水孔或伤口侵入致病,温暖多湿的天气及通风不畅有利于感病。

防治方法:

(1)与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对种子采用78——85 ℃的热水处理。

(2)精选 无菌良种,并进行消毒。

(3)对大棚和土壤进行杀菌消毒。

(4)实行全方位地膜覆盖,防止浇水过大,并及时通风排湿。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叶叶青可湿性粉剂5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

相似内容
更多>